青青我的子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www.bjzfgjj.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对于自己的老师,刘和心里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既然要拜师,就一定要拜名师,只有这样才能赚取足够的名声。
在古代这个交通、通信、媒体不发达的时代,名声就是一杆飘摇在天下士子良将之间的大旗,会不断的吸引人才前往。比如说曹操,他本姓夏侯,父亲曹嵩是侍奉了四代皇帝的大太监曹腾的养子,再加上自己的才能,招揽了众多的谋臣良将;孙坚父子则是靠着在讨伐董卓时勇猛血拼换来的名声,最后坐拥江东;再如刘备,靠着旁听了卢植几节课便张口闭口称自己是卢植的学生来赚取名声,再加上自己是刘邦的第n代后裔最后也能三分天下;就更别提袁绍、袁术四世三公了,麾下聚集的能人异士也是数不胜数。
要说当今在洛阳城最有名气的老师,那非蔡邕、郑玄、马日磾、卢植几人莫属。
蔡邕蔡伯喈,陈留郡圉(河南开封圉镇)人, 是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从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还精于篆、隶书法。尤其是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他自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郑玄郑康成,北海高密(山东高密)人,是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曾是太学学生,又师从张恭祖,最后在卢植的推荐下跟着马融学古文经。郑玄治学主要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他遍注儒家经典,用毕生的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他写的《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被后世称为“郑学”,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的人物。
马日磾马翁叔,扶风茂陵(陕西兴平东北)人,是经学大师马融的族孙。马日磾年轻时即继承马融学说,和蔡邕、卢植等人一同编著《五经》记传,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名望。
卢植卢子干,涿郡涿县(河北涿州)人,是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他性格刚毅,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等人,是郑玄、管宁、华歆的同门师兄,名声亦是不小。在担任九江、庐江太守的时候,他平定了蛮族叛乱。黄巾起义时他作为北中郎将,率军和张角交战,屡战屡胜,后来被宫内太监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极力救出了卢植。公孙瓒和刘备都是卢植门下弟子。当然了,刘备只是个旁听生,公孙瓒则是卢植正儿八经的学生。
而刘和想要拜师的便是这位文武双全的卢植卢子干,毕竟前世的刘和只是当了两年的和平兵,当然不会带兵打仗什么的,而大汉此时还没大乱,没有出现后来那么多文武双全之人。所以,在此时能打仗又有名望的大师级人物,也只有卢植了。
听到刘虞的诘问,刘和很认真的开口道:“父亲,家中的先生教的是不错。但是和儿想拜卢尚书为师,学习经世济国之术。”
没错,此时的卢植刚刚从平定庐江叛乱召回洛阳,皇帝刘宏拜他做了尚书。
“卢子干么?嗯,此人还是颇有才能的,文能修书注经,武能平叛治国,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也罢,既然你想拜卢子干为师,那为父便拉下这张老脸替你走动走动,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刘虞捋了捋胡须之后点头说道。
“如此,便多谢父亲了。”
刘和之所以向刘虞谈拜师的事情,本来就是因为一来是在古代拜师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向来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不像是后世的那种老师和学生几乎翻过来的关系;二来也是想借助一下刘虞汉室宗亲和多年来颇有政绩的名声来促成此事。毕竟在当世一个无名之辈若无人引荐,想要去拜一个早有名就的大家为师并得到认可,可不是像后世看得很多小说里那样背一首古诗那么容易的事儿。
刘虞哈哈一笑起身拍了拍刘和稚嫩的肩膀道:“我儿还和为父这般客气么,你有心上进那是好事,为父高兴还来不及呢。只是你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心中装着百姓,常有怀柔之心,万不能成为一个弑杀之人。”
刘和听了之后心中不由一颤,刘虞这句话不正应了他之后在幽州的治民理念么?只不过就是因为他太爱惜百姓,最后十万大军不让攻城怕伤害到民宅、百姓,居然败给了公孙瓒区区一两千人,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但是这一切此刻都还没有发生,所以现在纠结这些也没有多大意义,只能以后再想办法了。总之现在刘和已是完全把刘虞当做自己父亲来看,既然他知道历史的发展,他就绝不允许再让刘虞重蹈覆辙,至少不至于丢了性命。
于是刘和点了点头,再谢之刘虞之后应允道:“孩儿定当谨记父亲的教诲。”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ewenwu.cc。乐文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