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祖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www.bjzfgjj.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父亲是1956年初回到祖国的。回国后不久,父亲作为优秀的志愿军战士被保送到昆明深造学习。因为这些被保送的同志都是贫苦出身,多数都没有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所以,入校后他们先是进行了一年的文化补习。然后,准备第二年系统学习军事指挥毕业后提拔为干部。正当这批人对未来前途事业充满无限希望的时候,昆明方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这批学员全部退伍返乡。这批经过战火硝烟、生死考验的志愿军战士,愉快地服从上级的命令,很快奔赴全国的四面八方。
事后,他们才得知,由于志愿军陆续回国后,干部大量超编,再加上新中国成立不久,又进行了一次这样的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中央军委在无奈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忍痛割爱,做出这样的决定。
假如没有这次突然的变故,按正常的轨迹发展,父亲多年后也许也是一位戎马一生的将军。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如果真是那样,一个终于逃离苦难、离开了农村那片贫瘠土地的军官,是不太可能再找一个农村姑娘为妻子的,那就不会发生与母亲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情缘,当然也就没有我们兄弟姊妹的诞生了。
父亲是1958年3月退伍的。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父亲,回到家乡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和拥戴。正像著名作家魏巍在他的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介绍的“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不久,经人推荐父亲被安排到当时正在家乡的苇河上建设定桥的德州建筑公司工作。也就在这时,经人介绍,25岁的父亲认识了邻村18岁的母亲。
B、母亲的蹉跎岁月
母亲名叫李玉珍,生于1941年4月25日。2010年春节,在我的要求下,母亲跟我谈起她童年的往事,言谈话语间,眼圈红了,晶莹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显然,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是一段蹉跎的岁月。
姥爷名叫李成祥,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在母亲的记忆中,他是乡村有些文化的私塾先生。姥爷曾先后结过三次婚,可是,三位姥娘都因病离他而去,各自留下一个女儿。即我的大姨李玉蓉、二姨李玉桂、母亲李玉珍。我的姥娘是姥爷的第三任妻子,由于当时农村缺医少药,生病后无钱医治,在30多岁就去世了。那年母亲才5岁。母亲跟着姥爷长到9岁时,天有不测风云,姥爷又因病去世了。从此,母亲与她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母亲15岁时,她的爷爷、奶奶先后病逝。此后,还没成年的母亲就独立门户了。没吃的,她就到地里挖野菜、爬到榆树上采榆钱,艰难度日。在母亲的印象中,她只上过三年学,后因没钱买书、没钱买红领巾,同学们又都看不起这个没爹没娘的孩子,在她幼小的心灵里,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愤而辍学了。
在我幼小的时候,母亲在忙家务时,常听到她哼唱一首歌,好像是: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
三两岁呀,没了娘呀。
跟着爹爹,还好过呀,
就怕爹爹,娶后娘呀。
娶了后娘,三年半呀,
生了个弟弟,比我强呀。”
歌声凄婉、哀伤,如泣如诉。它抒发了母亲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忧伤。
C、父母恋爱经历
父亲与母亲见面后,母亲对父亲的长相还是比较满意的。父亲1.73米的个头,双眼皮、大眼睛;能说会道,很会来事。当兵的经历使他显得成熟老练。但一个现实问题成为他们不可逾越的障碍——那就是家里太穷。祖辈靠讨饭为生的父亲家里,正屋三间土坯房,西面两间土坯房,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经历过苦难的母亲,暗自思忖,家里这么穷,他下面还有六个弟妹,这今后的苦日子何时是个头啊!
母亲犹豫了;母亲彷徨了。
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人不太同意,那就是我二舅李方州。他是我姥爷的二弟李庆祥的孩子。是姥爷亲弟兄仨后辈中唯一的男性(还有一个舅舅李方河当兵后在战场牺牲了)。所以,他的态度至关重要,不得不引起父亲的高度重视。二舅是这样想的:这个亲叔伯妹妹,从小历经磨难,吃了不少苦,怎么也得嫁个富一点的人家,少受些罪。
父亲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就和我大姑直奔母亲的村庄——苏庄,找我二舅去说明情况。父亲说,虽然家里穷点,但穷没根富没苗,日子全凭人过。如果嫌姊妹多结婚后可以分家过日子。再说,我现在有工作,肯定不会让你妹妹受苦的。
二舅也是军人出身,退伍后国家安排当了教师,非常通情达理。听了父亲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后,就愉快地同意了。
1958年农历10月7日,父亲和母亲相恋几个月后,就在西边那两间土坯房里结婚了。婚后不久,老家定桥的建筑工程完工,父亲就跟随德州建筑公司搬到了德州市。父亲到德州后,十分挂念在老家的母亲。没过多久,父亲又返回老家把母亲接到了德州市,在一间放有建筑工具的房间支起一张双人床,过起了“两人世界”。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北岸。北依北京、天津,南靠省会济雨,东连胶东半岛沿海开放城市,西连山西能源基地,处在华北、华东两大经济区连接带和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以及“京九”经济开发区之间,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享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称。
德州现升级为地级市,辖一区二市八县和经济开发区与运河经济开发区。
到德州后,母亲先是在建筑公司打零工:挑沙子、搬石头,后又到聊城挖水库。从小经历过苦难的母亲,非常要强能干,常常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1959年初,德州国棉厂招收工人,母亲经人介绍顺利进入国棉厂。到厂后,单位先是安排她到石家庄学习了三个月,回来后安排在准备车间做串口工作。
1960年6月,父亲因工作需要调到德州市自来水公司工作,过去的房子不能住了。于是,他们就在德州西北角的三里庄,租了一间离母亲厂子比较近的民房生活。1961年农历12月23日,来德州10多天的奶奶,本来是照顾母亲月子的,可是看看母亲还没有生的迹象,说啥要回老家。因为当天就是农历小年了,家里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准备过年。于是,父亲就送奶奶回老家了。当天晚上,母亲就开始肚子疼。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波疼痛向她袭来,当阵痛一次比一次来得密集的时候,母亲心想:坏了,怕是要生了。母亲忍着疼痛来到对门的邻居家,告诉人家如果父亲回来就说她到医院去了。一路上母亲一个人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实在疼得厉害,就蹲着待会儿。到市中心医院后,母亲忍着疼痛自己办完手续住进了妇产科。
父亲送奶奶到老家后,由于牵挂着待产的母亲就连夜返回德州。当听邻居说母亲去医院后,就心急火燎地直奔医院而去。